讓我把演出的效果發揮到極致
把個人的痛苦無限發散出去
創造一個全新的舞台
讓千萬雙眼睛渴望著我的演出
我有個想法
你要加入嗎?
2023年,《模仿犯/Copycat Killer》,瀚草影視、南方電影有限公司製作,在Netflix播出的華語影集,製作人曾瀚賢表示:「在面對無差別殺人,到底人心應該要往哪裡去?這個題目其實非常值得探討且有力量」,由張榮吉、張亨如執導,吳慷仁、柯佳嬿、姚淳耀、范少勳、夏騰宏、庹宗華、侯彥西、林心如、江宜蓉、游安順等演員共同演出,改編自日本作家宮部美幸的推理小說,曾於2002年和2016年,在日本被翻拍成電影及電視劇。在民國90年代,發生的連續殺人案,卻演變成整個社會問題,探討純粹的惡意,被悄悄種在心中滋養長大,你能堅守善意還是成為下一個Noh;是一部會讓我想一直看下去的劇,對我而言不會到很恐怖、驚悚,就是覺得很變態。
◎歌曲
一種說法(Side of the Story)、戲劇版 | 演唱者:麋先生MIXER
輕傷 (Little Hurt) | 演唱者:家家JiaJia
接住我(Catch Me I’m Falling) | 演唱者:法蘭Fran
魚沒有腳(Alone Fish) | 演唱者:白安ANN
為你的寂寞唱歌(Sing For Lonely Souls) | 演唱者:家家JiaJia
{以下劇透,酌情觀看}
原型「白曉燕命案」?
《模仿犯》,改編自日本作家宮部美幸的推理小說,改動地方有很多,也加入台灣的特色、背景,如宮廟、掃黑行動、增加新角色檢察官、兇手是核心人物,此外在網路上也出現「白曉燕命案」和劇中受害者的遭遇有相似之處的文章。都說70、80、90年代,是台灣治安最黑暗年代,綁架、勒索、性侵、槍擊案件,飆車族、黑道猖獗,槍戰頻頻發生,其中就有1997年的白曉燕命案,警方為抓主嫌,爆發多起槍戰,還成首次電視直播警匪槍戰。(在網路上查的,我不在這幾個年代中)
「白曉燕命案」,16歲白曉燕,是藝人白冰冰的女兒,1997年4月在上學途中遭陳進興、高天民、林春生三人綁架並勒索,最終殺害棄屍、肝臟破裂、內出血、觸女膜破裂,不僅如此也在逃亡期間,連續犯下多起案件,如方保芳外科整型整所命案3人死亡、綁架勒索議員蔡明堂、綁架搶劫名眾3人;8月「五常街槍戰」,林春生當場身亡,員警曹立民也中彈殉職;11月高天民與警方發生槍戰舉槍自盡、陳進興持槍挾持卓懋祺上校一家5口,談判後投降,1999年槍決伏法。(這裡簡單說明)
「客觀的陳述事實,不過就是毫無創意的完成;而操控過的真相,才是最有渲染力的殺人按鈕」
依我對連續殺人犯的認知,分成天生和後天養成,如:小時候喜歡虐待動物、童年時期有不好經歷、反社會人格、有固定模式、動機等等。在《模仿犯》中,兇手陳和平在小時候確實有殺害動物,但他將此視為是一種表演,受害者是演員、殺人是劇本、其他人是觀眾,陳和平則是創作者,這沒有動機、理由,只是在心中“純粹的惡”,「我需要的是一個自己舞台,可以讓我在幕後指揮若定,看著周圍的生命在我的操縱下,相互泯滅,綻放出最驚人的光芒」。
陳和平長大後他接觸到了媒體,做了腥羶色議題,那裏的特殊真人秀(SM),心中便再次冉起那股慾望,和精神有問題的沈嘉文、吸毒者錢佳堂,及負責拍照的田村義一起,雖然之後田村義不認同他們的殺人行為,因被威脅才不得已繼續拍照,但他也曾享受這種感覺才加入其中,也算是共犯之一吧;不論是沈嘉文、錢佳堂還是田村義,也都只是陳和平其中的棋子吧,在這場遊戲中,陳和平才是唯一的主角,「我是誰,我是你能聽見的所有,我是你能看見的全部,我…就是真相」。
「其實每個舞台,都是由觀眾的慾望創造出來的,唯有觀眾神迷的目光,表演者才有存在的價值,否則你什麼也不是」
具有魅力的主播,也是變態兇手Noh的主謀,擁有自戀型人格的陳和平,(陳和平報導新聞時,會讓人目不轉睛),他大概想成為那顆唯一被人看見,最耀眼的星星吧,被人刺傷都說著「拍我、拍我」。自戀型人格的人喜歡成為焦點、討厭被看不起、控制狂,想被關注、過渡期待被重視、放大自我,他們堅信自己被關注,自覺遭人忌妒,優越的姿態,但不太會成為殺人兇手,在現實生活中,卻時常圍繞在你我身邊,可能也都遇到過。
陳和平較接近「行為規範障礙症 Conduct Disorder」,持續的攻擊性、反社會性、對立違抗性的行為障礙,如極端攻擊、虐待動物、反覆說謊等,比叛逆還持久的行為模式,易變成「反社會人格障礙症 Antisocial Personality Disorder」,加上陳和平無法忍受的被無視的感覺,說明有自戀傾向,而自戀也是自卑,自戀者與反社會者都缺乏同理心。
「一個必須依靠扶手才能前進的人,其實比誰都脆弱。因此真正自信的人,在貶抑面前不需要辯駁,亦無須嘲弄,只要明白這那份脆弱就好。因為人的力量,都是從認清事實後開始…劉仲彬臨床心理師」。
「新聞,曾經代表了真相的力量,但現在它只是一場又一場的真人秀」
媒體,運用各種手段,甚至可以扭曲別人的話,只為爭流量,那民眾所看到的,究竟是真相還是大眾想看的真相,真相還能被看見嗎;在現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,『後真相時代:不是由證據來證明,而是由聽者的價值與信仰來決定』,因此若不想陷入,就不要輕易並完全吸收媒體、網路上的資訊,預留些空間,或許才能離真相更近些。
「做專題要客觀地陳述事實,這是做新聞的基本原則」,90年代媒體興盛,本因是以公正、客觀的角度報導,隨著人們都關注著媒體,各家媒體為爭輸贏,做博仁眼球、具吸引力的報導,媒體的地位、力量高到影響著每個觀看者,人們還能隱藏在背後談論,導致媒體被兇手利用。從一開始烏雲密布,到逐漸看清兇手陳和平這一路的想法,一面在人前秀好形象,一面是在背地裡展露真實的慾望,有自戀型人格的陳和平,利用新聞主播及兇手的雙重身分,操控整個社會,甚至社會也變成他的創作舞台,讓社會陷入恐慌,還出現許多支持者,兇手利用媒體渲染惡意,媒體則影響著社會,也連帶影響著觀眾的價值觀。
「我曾經以為,只要消滅世界上的邪惡,就可以逃避自己心裡的黑暗,但最後,我卻在整個過程中迷失了自己」
「傷好了疤還在」,郭曉其經歷家人被滅門,自責後悔當年的行為,導致家人被殺害,後接觸法律,是黑白分明的檢察官,就算是自己人,也不會偏袒犯罪,但對如此猖狂的Noh,加上還有媒體指責檢警方失職,讓檢警明知陳和平犯罪卻無能為力將他逮捕,「但我始終相信,法律的初衷,不是為了保護他那種人而存在的」,直到Noh殺害胡允慧,兩人不久前剛決定要重新開始,讓郭曉其發瘋找陳和平算帳並開槍,導致被關,間接讓陳和平肆無忌憚,公開募集讓身邊討人厭的人,成為錄影帶中的主角,Noh也如願以償的成了全民關注的焦點。
「有些時候,你得向你的對手先低頭」,在獄中遇見檢察官許有為,原本想博取信任在一網打盡,卻被郭曉其發現包庇罪犯逮捕,他的一番話讓郭曉其頓悟,上節目對假Noh說,實則激怒陳和平,陳和平想起姚雅慈說的話「你就個串場用的笑話,你一點都不重要」,讓陳和平露出破綻,比起被人稱讚或指責,更討厭被無視,他不是在辯解,只是在告訴大眾這是我的創作,「現在電視機前面,幾百萬個觀眾在看我,你說我不重要」;說起來陳和平在外人看來雖可惡,但他可能認為自己很可憐(?),一直都在吸引他人目光,卻被說不重要,這就像你一直都在為某件事情努力,而他人的一句話,直接否定你所做的努力,那樣絕望、悲傷又憤怒吧。
「只要心理的惡被觸發,任何人都有可能成為殺人兇手」
“模仿犯,也許就是指在電視機前的每個人“,善惡同時存在人們心中,當心中的惡被打開開關,「你有把握自己的善良直到最後一刻都不被吞噬嗎?」Noh公開募集時有一群人響應並支持Noh,「惡本無罪,惡在我心」,他們認為惡本來就存在於內心深處,只是將它發洩出來,討人厭的人都該死,每個人都在無形之中受到一些影響,如同從眾效應,又稱樂隊花車效應(Bandwagon Effect),指「人們受到多數人的一致思想或行動影響,而跟從大眾的想法或是行為」的現象。
這可能就是《模仿犯》,想傳遞的價值吧,需要有獨立判斷的能力,不該盲目跟從他人想法,即便這個世界或內心被黑暗壟罩著,但還有一顆溫暖的心,會有陽光照進來的,不可否認的是,惡本就存在於內心的事實,偶爾就是會浮現邪惡的念頭,但你也可以選擇善意,這取決於你自己,「我們永遠有機會做出高尚的選擇,不必像野獸一樣屈服於本能,被恐懼或憤怒所左右」。
好句分享
◇只要心理的惡被觸發,任何人都有可能成為殺人兇手
◇沒有話題,誰會在乎這個人:他有機會被看見?誰會覺得他重要?
◇我們總是習慣,把自己傭有的東西視為理所當然,等到你失去之後才會發現,這個世界上沒有人該無條件的理解你、愛你,等你明白這個道理,有時候也太晚了
◇對社會大眾而言,這個案子已經水落石出;對受害者家屬而言,他們要的就是一個結論
◇我需要的是一個自己舞台,可以讓我在幕後指揮若定,看著周圍的生命在我的操縱下,相互泯滅,綻放出最驚人的光芒
◇真相,是一場說故事比賽,比誰說得快,說得更有說服力,先講先贏
◇新聞,曾經代表了真相的力量,但現在它只是一場又一場的真人秀,在索多瑪,我確認了其實每個舞台,都是由觀眾的慾望創造出來的,唯有觀眾神迷的目光,表演者才有存在的價值,否則你什麼也不是
◇做專題要客觀地陳述事實,這是做新聞的基本原則
◇客觀的陳述事實,不過就是毫無創意的完成;而操控過的真相,才是最有渲染力的殺人按鈕
◇有些時候,你得向你的對手先低頭
◇一個真正的強者就像水一樣,因為不管什麼樣的打擊都無法改變水
◇我曾經以為,只要消滅世界上的邪惡,就可以逃避自己心裡的黑暗,但最後,我卻在整個過程中迷失了自己
◇我們永遠有機會做出高尚的選擇,不必像野獸一樣屈服於本能,被恐懼或憤怒所左右
◇黑暗都不會消失,我們所能做的是用更多的溫暖跟光去平衡
◇我始終相信,法律的初衷,不是為了保護他那種人而存在的
資料來源
圖片:
IG-copycatkillernetflix
IG-loveruby_official
白曉燕案25年!…ETtoday
參考:
白曉燕案25年!…ETtoday
FB-心理師的腦中小劇場-劉仲彬臨床心理師
維基百科-行為規範障礙症
「真相永遠不只一個」:在後真相時代,我們該如何避免「被事實欺騙」